日本开拓团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大量的家庭破碎,无数的生命逝去,然而却慢慢地埋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日本有大量描写战时国内人民受苦受难的影视甚至动画作品,比如《萤火虫之墓》,却对日本开拓团的凄惨遭遇充耳不闻。 对于自身资源匮乏的认识,让日本人认识到失去既有的土地,即意味着失去了赖以生存下去的一切,是不是被巨人吃掉倒是其次,即使没有巨人,缩小的生活圈依然会让弃民出现,而弃民的归宿就是死亡。无关价值和道德判断,而是日本民族全民的一种常识性认识。

鳳梨子·2020-03-18·978 次阅读
日本开拓团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大量的家庭破碎,无数的生命逝去,然而却慢慢地埋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日本有大量描写战时国内人民受苦受难的影视甚至动画作品,比如《萤火虫之墓》,却对日本开拓团的凄惨遭遇充耳不闻。 对于自身资源匮乏的认识,让日本人认识到失去既有的土地,即意味着失去了赖以生存下去的一切,是不是被巨人吃掉倒是其次,即使没有巨人,缩小的生活圈依然会让弃民出现,而弃民的归宿就是死亡。无关价值和道德判断,而是日本民族全民的一种常识性认识。
无论是漫画还是动画,和文学一样,都流露着作者最潜意识的思想本质。《开卷八分钟》1 曾经评价过谏山创的《进击的巨人》,虽然有其不同于其他同类作品的优点,却摆脱不了其本质上仍属于普遍存在于日本人民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本作漫画一经推出,就在日本掀起了一股热潮,并于2012年10年宣布了动画化的消息。第一季《进击的巨人》于2013年4月档期在日本播出,共26话。监督荒木哲郎,曾经监督过《罪恶王冠》2 。系构小林靖子,也是《灼眼的夏娜》系列的系列构成。音乐泽野弘之,讲真我个人觉得泽野的配乐并不适合《进击的巨人》3 ,泽野的曲风更偏向现代,而《进击的巨人》虽然讲不清年代,很可能是近未来,但是纵观全剧,还是以古典王权社会形态为主要背景。《进击的巨人》在改编的过程中,对谏山创所描绘的末世背景更改较少,某种程度上还加重了末世感的渲染。特别是开篇的几话,对墙壁被巨人砸开,和平生活的平民失去土地的恐惧和无奈,都有非常深刻的描写。
对失去土地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情绪,可以说是生活在有限土地上的日本人的集体性格特性。剧中人类对墙壁的依赖,也肇因于此。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同样是住在英伦岛上的英国人和日本人有着巨大的不同。英国人来源比较丰富,统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指的是1066年前后生活在大不列颠岛上文化习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欧洲大陆民族和维京人、斯堪地那维亚人的反复入侵,让英国人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更加外向。而日本长期隔离于大陆之外,作为一个整体而言,与大不列颠岛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拥有巨大国土,往往会产生盲目的自大,虽然也会形成一些固步自封的民族心理,但是相对而言,作为一个整体,会更加外向。和日本相对,中国人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不断地建造过长城,这种把异族抵御在墙外的建筑。但是,纵观中国的发展,长城的得与失并没有那种切肤之疼的毁灭性的心理。这和《进击的巨人》中,作者所有表达的那种墙倒塌之后剧中人物的心理特征,是完全不同的。简而言之,大陆国家的危机感是始终存在的,长城之类器物起到的只是阻碍而不是隔断。岛国日本则不一样,海洋和气候这堵墙比长城更加有效地阻断了大陆和岛国之间的联系,虽然并不是毫无交流,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让岛国日本不用再担心自己的土地被异族轻易夺去。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被洋枪洋炮砸开国门之后的反应和黑船来袭对日本民众的心理冲击,在程度上完全不同。
在《进击的巨人》第二话中,对于玛利亚墙内的人,当巨大的力量砸碎他们赖以生存的墙壁之后,所面对的只剩下死亡这么一个选择。在《进击的巨人》故事的背景刻画上,谏山创很显然是参照了日本这个岛国的形态,构建一个生活在巨人海洋之中的日本列岛。有限的土地,隔绝一切的墙壁,与日本列岛民众所担心的一样,失去墙壁保护的平民,所面对的不单单是被吃掉这么即刻且迫切的威胁,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自身生存的基础。第二话,25万失去土地的平民被送上了夺还玛利亚墙的死地。
作为一个整体,舍弃一部分不需要的东西,而希求自身的继续苟活,是一种科学的生存意志。但是以人类社会这个整体而言,为了一部分人的生存,而故意消灭另外一部分人,不仅不道德,而且相当的反人类。无论是谏山创还是WIT STUDIO4 负责改编的制作组,作为观众的我并没有明显感到剧中有对轻易舍弃25万难民的生命产生任何意义上的批判。在引述下述材料前,笔者必须先说明只是侧面反映日本国民的心理,而无意进行价值观和道德上的批判。二战前日本就积极地为国内日渐稀少土地和日益增多的人口寻找出路,自然而然就把目光瞄准了近邻。到1945年战败前,日本共组织了14批,总数在7万户左右,共20多万人的开拓团。日本投降后,开拓团成溃散状态,失踪者和死者众多,连准确的统计数字都没办法拿出。按照日本官方推测,死亡数字在11万人上下。日本开拓团虽然有其自身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但是大部分人不过是在日本没有土地的贫穷农民,在日本这资源匮乏的岛国,没有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不是很有即视感?甚至连结局都有些相似,日本开拓团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大量的家庭破碎,无数的生命逝去,然而却慢慢地埋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日本有大量描写战时国内人民受苦受难的影视甚至动画作品,比如《萤火虫之墓》5 ,却对日本开拓团的凄惨遭遇充耳不闻。话至此打住,笔者无意对这种现状进行更多的批判,只想说明,《进击的巨人》动画中对25W玛利亚墙难民的处理,有着非常现实的民族性格融入其中。在这样的语境下,牺牲对于整体而言,再正常不过了,甚至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进击的巨人》更多反映的是日本人的民族性格而非人性,派遣25W人去送死,这是一个相当残忍的决定,但是剧中人物却连一丝一毫批判都没有。甚至连阿明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之后,三位主角依然只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而产生了加入军队,誓言杀光巨人的想法。这种表达并不人性,甚至有些反人性。个别局部场面、人物命运、心里描述也许是实有的,但却抹杀了所有的道义的伦理的判断,把他化作一个个高度感性又高度抽象的场面,《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中所谓感人肺腑,痛彻心扉的场景,究其本质来看不过是某些日本民族的心理特点的投射。可以试着去理解,但是总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如果换做笔者是剧中人物的话,会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质疑王国政府为什么送25W人去死,而不是想方设法腾出生活空间,甚至还会诘问王国政府为何在建立城墙的这百年间毫无建树。
但显然,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其民族特性决定了《进击的巨人》中大部分的表述。虽然资源匮乏,但是土地依然能够养活生活在墙内的人。而当墙壁不再阻隔巨人,那么首先丧失的就是被墙壁保护起来的土地。对于自身资源匮乏的认识,让日本人认识到失去既有的土地,即意味着失去了赖以生存下去的一切,是不是被巨人吃掉倒是其次,即使没有巨人,缩小的生活圈依然会让弃民出现,而弃民的归宿就是死亡。无关价值和道德判断,而是日本民族全民的一种常识性认识。
《进击的巨人》TV动画其实比漫画版走的更远,和当代日本所面对的现实联系更加紧密。这在第一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被城墙包围起来的人类生活圈,在生活圈中安定和平生活了100年的人类,忘记对残酷外部世界的恐惧,甘愿忍受居住在鸟笼里的屈辱,每天上下班,喝酒玩乐的王国自卫队。是否熟悉得让人说不出话来?在日美安保协定和美国保护伞下和平生活了50年的日本人,像公务员一样上下班,喝酒玩乐做阿宅的日本自卫队。动态影像有时候比漫画这种静态画面,更有冲击力,全剧的第一话几乎是直白地在一个奇幻的世界,描绘了一个隔绝于世界之外,安于和平现状的日本。
当然,《进击的巨人》后期的故事,从兵长出现后,整个风格就走向了传统的日本动画。思想深度上早已失去了开头的深刻,也许是因为这类问题太过敏感的原因吧。毕竟当今动画界商业化运作横行,想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容易遭遇到销量滑铁卢,甚至因为题材的敏感性,受到一些商业上的反制行为。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甚至唾弃《进击的巨人》中所展现的日本民族性格特征,笔者想,只要是喜欢日本动画的观众,都会产生想要了解日本的冲动。无论是日本所展现的美,还是其内里所潜藏着的阴暗面,了解总好过无知,真正的喜欢不是无视它的缺点,而是理解它的一切。